特发性震颤,也称为原发性震颤,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病,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,严重时可能波及下肢、头部、口面部甚至声音。面对这一疾病,许多患者感到迷茫与无助。今天,我们有幸邀请到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特约技术顾问、上海神经外科脑立体定向技术专家陈鸿耀副主任医师,为我们深入解析特发性震颤,并通过一个真实案例,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。
特发性震颤初印象:症状与诊断
张阿姨,62岁,近年来发现自己的手在拿东西时总是不自主地颤抖,尤其是在紧张或疲劳时,症状更加明显。她曾尝试自行控制,但越是想控制,颤抖就越厉害。经陈鸿耀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、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,并结合头颅CT、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,最终确诊为特发性震颤。陈鸿耀副主任医师强调,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主要依据详尽的病史、临床表现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,辅助检查则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。
特发性震颤的深入解析:病因与治疗
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,部分患者有家族史,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。陈鸿耀副主任医师指出,虽然特发性震颤通常是良性的,但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进展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在治疗方面,陈鸿耀副主任医师拥有丰富的经验。他提到,轻度震颤无需特殊治疗,而对于轻到中度患者,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,可选择药物间歇性减轻症状。对于影响日常生活的中到重度震颤患者,则需要药物治疗,甚至考虑手术。陈鸿耀副主任医师特别擅长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等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,取得了显著疗效。
患者就诊案例:张阿姨的康复之路
回到张阿姨的案例,在确诊后,陈鸿耀副主任医师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考虑到张阿姨的震颤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,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,陈鸿耀副主任医师建议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进行治疗。手术进行得很顺利,术后张阿姨的震颤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。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,能够自如地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。张阿姨感慨地说:“真没想到,我还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。感谢陈鸿耀副主任医师,感谢昆明康瑞医院!”
特发性震颤的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
陈鸿耀副主任医师提醒广大患者,特发性震颤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,但并不可怕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、规范治疗。同时,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。对于未来,陈鸿耀副主任医师表示,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立体定向技术的广泛应用,相信越来越多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将能够得到有效治疗,重拾生活的乐趣和希望。
总之,面对特发性震颤,我们不必迷茫和恐惧。只要及时就医、科学治疗,就一定能够战胜这一疾病。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在陈鸿耀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的带领下,将继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专业、更贴心的医疗服务。